半稱心
邊看邊聊 | 半稱心



蕭山南部有個很獨特的習俗,每年的農歷六七月份,要過一個半年節。
此時年中,梅雨剛過,油菜小麥收割不久,旱田里的花生剛剛開花,水田的稻子已經抽穗,墻上的鐮刀,還沉浸在麥香中,等待著又一場收割季的到來。這是一年中,春收和夏收,兩個收獲季之間的短暫歇息。
農人們放下了鐵鍬和鋤頭,像過年一樣,籌備著半年節。外出打工的人,也會趕回鄉,與家人一起過半年。農歷的年底過新年,農歷的六月底,過新半年。這個新字,是我加上的,上半年過去了,是舊的,即將到來的下半年是新的,可不是新半年嗎?
我有幸受邀體驗過一個半年。邀請我們的,是當地的一位副刊作者。白天他是個農民,彎腰在田里種莊稼,到了晚上,他是個寫作愛好者,伏案耕耘文字。當地有很多人辦廠,做生意,生活富裕,而他還只能自給自足,但他很滿足于自己的狀態。他覺得種田滿足了他的日常生活,看書寫文章,則愉悅了他的身心。他的一半是尚可溫飽的世俗生活,另一半則是充盈的精神世界,還有什么不稱心、不滿足的呢?
我們的話題,就從這個“半”字打開。年過到一半,去年秋冬種下的莊稼,已經收割,歸倉;春天播下的種子,業已開花、抽穗、灌漿,待以時日,就可以揮鐮收割。他說,前有已經收割之果,后有遍地待結之實,不正是一年當中,最好的辰光嗎?四五月份,既要春收,也要春播,忙碌得很,再過一兩個月,到了伏暑,也是既要夏收,又要夏播,以前叫“雙搶”,搶收搶種,同樣是忙得腳不沾地。唯有這年中的幾日,有幾天難得的閑日,可以放松自己,可以無愧地回望過去的上半年,也可以滿懷期待地展望未來的下半年。
半這個字,很有趣味,什么事情,到了一半,就既沒有了初始的忙亂、不安與焦躁,也還沒有臨了的張皇、無奈和失落。半是最好的狀態。半是你已經走了一半的路,半是你做了一半的事,半是你吃了一半的飯,半是花苞剛剛打開……已經走到半路了,你還會害怕剩下來的路嗎?事已經做成功一半了,你怎么好意思半途而廢?吃到半飽,肚子有東西墊底了,不餓了,也不用那么狼吞虎咽了,正可以慢慢咀嚼,細細品味。半開的花,既存含苞待放之韻,也不失盛開之艷,又沒有即將凋零之殤,豈不是一朵花最好的姿態?
半是什么?半是已經開始,到了半途,半因而不是一個空想家,臆想家,只停在原地做夢,它是個實實在在的行者。半是滿懷了希望的,還有一半的路,等著它去走;還有一半的風景,等著它去發現,還有豐碩的果實,在另一半等著它去澆灌和采擷。半也是虛懷若谷的,它不會因為事已過半,就驕傲自滿,也不會因為事才過半,而放棄放縱。半是在路上,正在路上,一旦你停止了,那就不叫“半”,而是廢止;半是繼續在路上,永遠在路上,后面是它已經走過的路,前面是它即將踏上的路。
這真是一次難得的經歷和對話,在年中之際,我們有幸在蕭山南片的一個小山村,過了一個特殊的半年節,并深切體味到了“半”的生命哲學,“半”的人生況味。朋友環顧大家說,我們多已人到中年,為什么說中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?就是因為我們的人生剛剛過半,我們已經體驗了童年的天真,少年的懵懂,青年的絢爛,已經或即將迎來人生的巔峰,以及無法逃避的遲暮之年。說到這兒,朋友忽然拋出一個問題:你稱心嗎?
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人生,當然有過稱心,有過如意,但也一定經歷過諸多的不稱心,不順意。每個人都一樣。這方面你稱心了,另一個人或一件事,你可能就不如意了。喜憂參半,苦樂不均,這是人生的常態。
朋友說,杭州靈隱寺有副楹聯:“人生哪能多如意,萬事只求半稱心。”“半稱心”,那就是人生最好的狀態,人心最好的歸宿啊。(孫道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