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鄉的食糧
從一個異鄉到另一個異鄉,賴以生存的,當然是食糧。
先說精神食糧吧。我剛去新加坡那會兒,當地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講華語,但中文書很少,且大多數集中在市中心的書城里,因書與“輸”諧音,這棟俗稱“書城”的樓宇,還有個正式的名字叫“百盛樓”。初抵異鄉的日子,百盛樓成了我常去的地方,前路茫茫、心情不好的時候,去看看書就好了;小有收獲、心情好的時候,更應該獎勵自己去看看書。我在那里不僅找到了很多中文書,也找到了通往故鄉的路,異鄉漂泊的凄涼感一下子沒了,有了“歲月靜好、塵世無憂”的恬靜安適。
后來有了電子書 ,無須去到“百盛樓”,也可以坐擁“書城”。近年更拜發達的網絡所賜,除了書,還有各種影視節目,只要有空,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,任何時候都可以來一場華文或華語的盛宴,讓人沉醉其中。
“民以食為天”,生活,當然也少不了賴以果腹的食糧,或說食物。不管到了哪一個異鄉,都會有定居當地的華人朋友,熱心地給你指點去往華人超市(簡稱“華超”)的路,甚至很熱心地帶你去。的確,到了異鄉沒幾天,味蕾就會適時地提醒你,西人超市雖然大,貨品琳瑯滿目,但總有你想找卻找不到的食物。
不管哪里的“華超”都是一個神奇的地方,在那里,你既能發現自己原鄉的美食,還可以順便嘗一嘗祖國各地的美味,比如北京的烤鴨,云南的火腿,西安的涼皮等,可謂應有盡有。在那里,你不僅找到了故鄉,還找到了舌尖上的中國,異鄉生活開始有了溫度和色彩。
前兩天,我剛剛去了本地一個大型的“華超”,正在貨架間逡巡,想著買點什么的時候,來了一群同胞,直奔螺螄粉,每個人都歡呼著拿了幾包或十幾包,去了收銀臺。有個年紀比較大的西人女子好奇地看了他們一會兒,然后也拿了一包螺螄粉,問我這東西是什么味道,為什么那些人買了這么多。我告訴她,有點辣、有點咸、有點酸,還有點……臭,不過最后的味道是香。她睜大眼睛看著我,不明白一種食物,何以有那么多的味道,尤其還有點“臭”?既然是“臭”的,那些人為什么仿佛看到山珍海味般高興,買了那么多走了?我告訴她,這是一種味道很特別的食物,第一次買的話,最好只買一包嘗試一下,真的覺得好吃,以后再來買。她拼命搖頭,丟下了那包螺螄粉。“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”,很多食物是這樣的。
于我而言,有個大大的驚喜,我在貨架上看到了上海萬年青餅干,那是我童年的美好記憶。小時候只要爸爸出差去上海,一定會給我們帶很多回來,記得第一次吃萬年青餅干的時候,心里暗暗驚嘆,世界上怎么會有這么好吃的餅干呢?甜中帶咸,又酥又脆!
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一袋,回到家一嘗,還是小時候那個味道,一點都沒變,甜中帶咸,又酥又脆!多少年,多少年時光潛行,一片小小的餅干,帶著童年的味道,穿越而來,讓冬日落雪的夜晚,不那么寒冷,且有了幸福的味道。(王文獻)